找到相关内容1593篇,用时5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中国化佛教思想的源流,反省与批判

    严密与系统化为特征,代表中印有为依唯识学的最高峰。   在无为依唯识思想的译传与发挥中,逐渐形成了中国的无为依唯识学,或者说中国的心性学说、佛性如来藏学说。其中最重要的是《大乘...决定、究竟)之说,使前述梵化色彩固化而为中国化佛教的基本特质。《大乘》标志着在中国佛教思想发展中,无为依唯识学,或者佛性如来藏学说,转以心性学说的面目出现。以《大乘》为奠基,辅以《楞严经》...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91045338.html
  • 中国近代佛学的振兴者──杨文会

    岁时,回乡料理其父葬事,不幸感染时疫,生了一场大病。在养病期间,他反复研读《大乘》一书,对其中所讲的道理有了领会,于是开始寻求佛经研读。不久,他又研读了《楞严经》,对佛学发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校刻方面,他刻印了佚失已久的窥基《成唯识论述记》等多种重要著作[9],在当时引起了学术界的浓厚兴趣, 促进了近代唯识法相学研究的振兴。杨文会由读《大乘》而佛,对此书推崇倍至,认为:“马鸣大士撰...

    楼 宇 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20151001.html
  • 浅谈“三界虚伪,唯是一心”

    区别。以真常觉性为本,讨论惑障碍物的熏染而建立唯心论,是真常唯心论。以生灭虚幻分别心为本,讨论熏种感果而建立的,为虚妄唯识论。前者的思想在《大乘》中有充分体现,后者在唯识学中有充分的阐述。   ...大乘》在思想体系中,属于绝对的真常唯心论,不但妄境依于妄心,妄境妄心,又都是不离真心而现的。一切的事相与旦性,杂染与清净,统摄于真常心中。而《》说明唯心的理由,与客观唯心论,与主观唯心论...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080554711.html
  • 中国化佛教思想的反省与批判

    特征,代表中印有为依唯识学的最高峰。  在无为依唯识思想的译传与发挥中,逐渐形成了中国的无为依唯识学,或者说中国的心性学说、佛性如来藏学说。其中最重要的是《大乘》的思想。该对《楞伽经》、《胜鬘经...而为中国化佛教的基本特质。《大乘》标志着在中国佛教思想发展中,无为依唯识学,或者佛性如来藏学说,转以心性学说的面目出现。以《大乘》为奠基,辅以《楞严经》、《圆觉经》等经典,天台、华严、禅宗...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153155219.html
  • 校点王恩洋先生国风疏义记余

    黄树因引见,入金陵支那内学院,师从欧阳竟无先生,深探唯识奥义,发起大乘之争。民国二十年回蜀中创办龟山书院,广收弟子,泽被一方。其著作曾编爲龟山丛书。诗经疏义一帙乃先生手稿,向未行世。今其门人弟子...王氏任导师,曾讲《菩萨藏经》、《二十唯识论》、《唯识通论》等课。1925年法相大学特科开办,任该校主任,并继续担任讲席。   王氏在支那内学院期间,曾作《大乘论料简》,从义理上辩破《大乘》,评...

    释东初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153555224.html
  • 神秀的禅法思想

    法身,说名本觉。”(同上)。   佛是远离对于心色的各种微细念的,能够远离则心色俱如如平等,这即是如来法身。可见神秀是吸收了《大乘》的心性本觉思想说明佛的终极境界的,他这些引文就是直接来自《大乘》的⑥。   我们从神秀将心分为净心和染心两种心的思想就可以看出,神秀所说的离念是要远离各种染心的妄念,能够远离染心则能恢复本觉真心、净心,他说:“眼见色,耳闻声,...

    伍先林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494561399.html
  • 智顗佛学思想研究的可喜成果

    亦可称为善与恶”。(第181页)这就是智顗的“一念三千”和“性具善恶”的思想真谛。当然这种“性具”说和“一念无明法性心”的理论,与《大乘》的“一心二门”的真心缘起,还是有着较大的差别的。智顗的一念心既不是真心,也不是妄心,而是心本具染法净法、善法恶法之心;而《大乘》的众生心强调的是心真如之体,其用则为生灭心。所以,《大乘》虽主张“和合”两系思想,但仍属真心系,而智顗的“和合”则...

    许抗生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330665781.html
  • 以《宗镜录》为例论永明延寿对唯识思想的摄取

    ,寂照无遗。非但华严之宗,亦是一切教体。” [4] 这里,延寿实际引用了华严宗和禅宗两家的说法。而在中国佛教思想中,关于“一心”讲的最多的是《大乘》。华严宗和...rdquo;为体,而此“知”乃心体本具的功能。这与《》的“本觉”是一致的。   《大乘》的核心是“一心二门”说,而成立...

    杨维中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542867027.html
  • 批判佛教风暴产生的必然性

    变得表面化。  随着日本的研究变得越来越精致,对印度文献态度上一些值得注意的微妙变化也出现了。铃木大拙1900年出版了他独立英译的第一部英文著作,即实叉难陀的《大乘》译本。在他的导言中,他不惜大量笔墨为《大乘》这一传统的东亚信仰进行热情的辩护。他认为《》就是一部由马鸣作的真实的印度文本,他还对那些怀疑马鸣为其作者的人进行了毫无保留的讽刺和藐视。实际上,《》自6世纪在中国出现...

    丹.拉斯豪斯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575167215.html
  • “真常唯心论”与中国化佛教——论印顺法师对如来藏思想的研究与评判

    佛教的风气,二是发生于二十世纪初围绕《大乘》之真伪而展开的对于如来藏本觉思想的争论。前者使得印顺法师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超越于单纯的信仰层面,而吸收近代以来西方学术的方法,最终融会成将信仰与理性辨析...一面。因此,可以肯定地说,印顺法师形成于四十年代的对于如来藏思想所采取的批判态度与内学院所持的立场有密切的关联。而发端于支那内学院的围绕《大乘》真伪的争论,更是促使印顺法师必须在太虚大师的立场与内...

    杨维中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123867979.html